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已铂类为基础的一线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方案,但是,其疗效并不明确。 精确的诊

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已铂类为基础的一线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方案,但是,其疗效并不明确。 精确的诊断和分期对于肺癌患者尤为重要。18F-FDG PET/CT将PET与CT完美融为一体,用于诊断各种肿瘤。PET与CT的结合不仅强化了各自的优势,还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各自的局限性。对于大多数的肿瘤,PET/CT是诊断和分期不可多得的有效工具。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疗效信息,早期知晓药物的疗效,以便医生及早更换治疗方案。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以及患者认可PET-CT。

Baf-A1价格 目前,PET/CT的作用在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利用肿瘤细胞“捕获”FDG的能力增高的特点,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和确定恶性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还可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早期疗效评估,主要是根据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变化,通过可视或定量分析,在临床或亚临床水平早期预测疗效,是治疗后评估肿瘤代谢、决定残存肿瘤状况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指导活检部位,能显示肿瘤代谢最活跃的部位,尤其是对肺部多个病灶的患者,它可指导活检定位在肺部肿物的最高活性区,避免活检穿刺时样本取自坏死中心、纤维组织或邻近组织,降低假阴性结果;寻找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病灶,原发灶不明转移性肿瘤(cancer with unknown

primary CUP)临床并不少见,约占所有癌症患者的10%。CUP中原发灶未能发现的原因可能为:①原发肿瘤由于免疫因素或血管机制被破坏;②由于特异性基因发生改变,只促使转移发生而不促进局部原发灶生长,所以不能形成临床所能发现的原发灶;③原发肿瘤自动消退;④检查器械和检查手段的限制,难以发现小的原发灶;⑤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漏诊;⑥有些患者原发灶未发现时就已死于其他疾病。因此,明确原发灶是对恶性肿瘤恶性行为的预测及制定合适治疗方案的基础。PET反映的是病变的生化、代谢方面的改变,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生化、代谢异常早于其形态结构的改变,因此PET显像对肿瘤的功能、代谢变化等的检测具有独特的作用。 近几年,有些研究发现不管早期患者还是晚期患者,原发病灶的SUV值高,提示治疗疗效欠佳、预后差,因为原发病灶SUV作为一个摄取氟代脱氧葡萄糖半定量的检测指标,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性有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控制了肿瘤大小和分期,所以仍说明SUV检测值是预后和疗效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 2012年Brendon M等[11]发表了一篇53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他对SUVmax与原发病灶直径分四等分,并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肿瘤越大,SUVmax越大(OR,2.04; 点击此处 CI,1.68-2.47;p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与肿瘤信号传导关系密切,已被成功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对促进细胞生长、降低细胞凋亡、改变细胞骨架功能、增加转移和其它生物学改变起关键作用。因此,靶向于HGF/c-Met通路是防治c-Met高表达肿瘤的新策略。 固相合成自问世以来,已经由最初的肽合成扩展到各类有机小分子及复杂的天然产物的合成,固相合成需要固相载体及连接固相和反应物的连接分子,正确选择载体和连接分子决定着固相合成的成功。玻璃是一种价廉易得的材料,只需将其加工成特定粒度,表面加以修饰即可作为固相载体而应用。

Quisinostat 本文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根据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规律,设计合成以2-吲哚酮为母核的系列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初步的c-Met激酶抑制活性筛选;二是以玻璃珠为基质制备出固相载体,进而设计出将其应用于中间体固相制备的方案,以期为今后此类化合物的固相组合合成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文献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总结的c-Met激酶抑制剂构效关系规律,以L029和SU11274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1个以2-吲哚酮为母核的新化合物。其中,在2-吲哚酮母核的3位以双键桥接香兰素和异香兰素及其衍生物,制备出化合物T1-T18,该类化合物保留了先导化合物的共轭双键。在化合物L029的N-1位引入3-N,N-二甲基丙基制得化合物T19,其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在5-氟-2-吲哚酮母核的3位以双键桥接异香兰素的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进行了结构确证。 2.对合成的21个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在c-Met激酶抑制活性筛选中,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均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T15抑制活性明显高于阳性药物L029,1μM浓度下抑制率为30.3%。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对制备2-吲哚酮类c-Met激酶抑制剂而言,在其3位双键连接香兰素衍生物可使其抑制活性显著增强,在其5位引入磺酰胺基团及氟原子对其抑制活性有利。在MCF-7细胞增殖活性实验中,化合物T19的GI50值2.85μM,其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化合物SU11274,后者的GI50值为10.85μM。 3.以玻璃珠为基质,经羟基化修饰后完成表面硅烷氨基化,定量测得氨基含量为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